最新刊期

    2024 44 4

      本期推荐

    • 一项关于Mg-2Y-0.5Zn-0.5Ni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采用复合加工技术,即挤压和轧制,对MYZN合金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挤压后的MYZN合金组织主要由α-Mg、片状和块状的18R-LPSO相、细条纹状的14H-LPSO相以及Mg2Y和Mg24Y5颗粒相组成。而在350℃下轧制后,合金发生了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形成了大量含有高位错密度的未再结晶区,再结晶晶粒和颗粒相得到显著细化,晶粒尺寸略微增加,LPSO相增多且弥散分布,同时形成了较强的基面织构。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挤压+轧制处理的MYZN合金展现出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具体而言,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372 MPa、409 MPa和8.4%。与未经轧制的挤压合金相比,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升了10.7%和4.1%。这一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大量小角度晶界的晶界强化、LPSO相的析出和扭折强化以及织构强化。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提高Mg-2Y-0.5Zn-0.5Ni合金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轻质高强镁合金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毕广利,许浩彬,姜静,李元东,蒋春宏,赵李斌,陈体军
      2024, 44(4): 433-44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1
      摘要:研究了复合加工(挤压+轧制)Mg-2Y-0.5Zn-0.5Ni(摩尔分数,%,MYZN)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挤压MYZN合金的组织主要由α-Mg、片状和块状的18R-LPSO相、细条纹状的14H-LPSO相以及Mg2Y和Mg24Y5颗粒相组成。在350 ℃下轧制后,合金发生了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形成了大量含有高位错密度的未再结晶区,再结晶晶粒和颗粒相得到显著细化,晶粒尺寸略微增加,LPSO相增多且弥散分布,同时形成了较强的基面织构。拉伸测试结果表明,挤压+轧制合金表现出理想的室温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σ0.2)、抗拉强度(σb)和伸长率(δ)分别为372 MPa、409 MPa和 8.4%,与挤压合金相比,σ0.2和σb分别提升了10.7%和4.1%。力学性能的提高主要归结为大量小角度晶界的晶界强化、LPSO相的析出和扭折强化以及织构强化。  
      关键词:挤压/轧制Mg-Y-Zn-Ni合金;显微组织;LPSO相;力学性能   
      316
      |
      2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4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试验研究

    • 一项关于水热封孔处理对半固态成形Al-2Si合金表面阳极氧化层耐蚀性能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发现,经过水热封孔处理的试样表面阳极氧化膜出现了大量裂纹,主要集中在共晶区的氧化膜区域,导致试样的耐蚀性能大幅下降。此外,蚀坑数量也明显增多,主要位于共晶组织部位,并在蚀坑中观察到了富Fe金属间化合物。这一发现揭示了引起蚀坑的主要因素仍为Al-Si基体中的富Fe金属间化合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优化水热封孔处理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提高Al-2Si合金的耐蚀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朱柏崴,庄百亮,周士鼎,朱天宇,安蓉蓉,傅诤之,刘二亮
      2024, 44(4): 441-44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2
      摘要:研究了水热封孔处理对半固态成形Al-2Si合金表面阳极氧化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封孔处理后,半固态成形Al-2Si合金试样表面阳极氧化膜产生大量裂纹,且裂纹主要集中于共晶区的氧化膜区域;由于裂纹存在,水热封孔处理后试样耐蚀性极差;分析蚀坑可知,经过水热封孔处理试样表面腐蚀严重,蚀坑数量明显多于未经水热封孔处理试样。这些蚀坑主要位于共晶组织部位,且在蚀坑中观察到富Fe金属间化合物,这表明引起蚀坑的主要因素仍为Al-Si基体中的富Fe金属间化合物。  
      关键词:半固态成形;Al-2Si合金;阳极氧化;耐蚀性   
      6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压铸AlSi10MnMg合金的组织特征和断裂行为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指出,粗大的压室预结晶组织在合金断裂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通过微合金化的方法细化了ESCs-αI组织并优化了ESCs-IMCI组织,成功开发出新型免热处理THAS-1压铸合金。这一创新不仅为压铸合金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途径,还在减震塔零部件的试制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研究成果为压铸合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持。
      焦祥祎,张炜,王鹏越,刘亦贤,石利军,王成刚,佟国栋,熊守美
      2024, 44(4): 447-45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3
      摘要:本研究以压铸AlSi10MnMg合金为基础,重点关注压室预结晶(ESCs-αI和ESCs-IMCI)的组织特征和断裂行为。研究发现,粗大的压室预结晶组织在压铸AlSi10MnMg合金断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合金化的方式细化ESCs-αI并优化ESCs-IMCI,开发出了新型免热处理THAS-1压铸合金并实现了其在减震塔零部件上的试制。  
      关键词:高压铸造;AlSi10MnMg;免热处理合金   
      131
      |
      2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7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论述

    • 连铸钢坯的凝固缺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宏观偏析作为其中一项难以避免的问题,对钢铁产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铸坯宏观偏析的控制已取得显著进展,多项技术已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研究团队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采用电磁搅拌技术解决铸坯宏观偏析的研究现状。他们对比了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深入探讨了电磁搅拌对铸坯偏析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采用电磁搅拌技术解决铸坯偏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相信铸坯宏观偏析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为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魏亚芳,邓安元,王恩刚
      2024, 44(4): 451-45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4
      摘要:宏观偏析是连铸钢坯不可避免的凝固缺陷,严重的宏观偏析对钢铁产品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目前,铸坯宏观偏析的控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技术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采用电磁搅拌解决铸坯宏观偏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对比了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并对电磁搅拌影响铸坯偏析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为后续采用电磁搅拌解决铸坯偏析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磁搅拌;连铸坯;宏观偏析   
      140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28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科技新闻播报:Mg-Li合金,一种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良好成形性的优异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当Li含量超过10.3%时,虽然Mg-Li合金展现出单相体心立方(BCC)结构,成为目前最轻的低密度金属结构材料之一,但其强度低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对BCC结构Mg-Li合金的强化方法和强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纳米析出相强化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带来了合金成形性低的新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难题仍是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回顾研究历程,专家们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Mg-Li合金的强化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为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Mg-Li合金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陈小亮,杨波,顾亦诚,孙月花,任建,宋广生,汪家庆,陈建贤
      2024, 44(4): 457-464.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5
      摘要:Mg-Li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良好的成形性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Li加入量大于10.3%(质量分数)时,Mg-Li合金呈单相体心立方(BCC)结构,是目前最轻的低密度金属结构材料之一,但由于Li含量较高,强度低,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BCC结构Mg-Li合金强化方法和强化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纳米析出相强化后合金成形性低的问题,最后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镁锂合金;超轻材料;合金化;变形强化;复合强化   
      82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2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镍基复合材料,凭借其出色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极端工作环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硬度、强度以及抗蠕变性能的局限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拓展。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通过添加硬质陶瓷颗粒,显著提升了镍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一项关于陶瓷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综述研究揭示了不同增强颗粒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研究为提升镍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杨丹,周玉成,徐流杰,李秀青
      2024, 44(4): 465-47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6
      摘要:镍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恶劣服役环境下,有限的硬度、强度、抗蠕变性能制约了其进一步应用,而添加硬质陶瓷颗粒可以显著改善其性能。综述了不同陶瓷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种增强颗粒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8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59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计算机应用

    • 一项关于Cu-7Ni-7Al-4Fe-2Mn合金电液舷侧阀铸造工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针对该合金在铸造过程中易产生缩松、缩孔缺陷的问题,研究团队运用ProCAST软件对铸造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成功预测了缺陷产生的区域和体积。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增大冒口尺寸和增设冷铁的优化方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一研究不仅解决了电液舷侧阀铸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还为相关领域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余勃,张学宾,杨冉,周延军,郁炎,陈纪东
      2024, 44(4): 471-47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7
      摘要:针对Cu-7Ni-7Al-4Fe-2Mn合金电液舷侧阀铸造过程中易产生缩松、缩孔缺陷的情况,基于ProCAST软件模拟了电液舷侧阀阀体的铸造过程,预测原始工艺铸造过程中阀体产生缩松、缩孔等铸造缺陷的区域以及体积。发现大部分缺陷分布于法兰盘处,此时铸件缺陷体积为195.33 cm3。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增大冒口尺寸以及增设冷铁的优化方案,优化后阀体的缩松、缩孔缺陷体积减小了97.5%。采用优化后的电液舷侧阀铸造工艺进行试验验证,获得了品质较好的铸件,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关键词:Cu-7Ni-7Al-4Fe-2Mn合金;电液舷侧阀;缩松缩孔;工艺优化   
      44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6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针对夹渣图像检测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模型的夹渣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图像获取过程中的角度、光源等不确定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利用Mosaic数据增强、自适应锚框计算、自适应图像缩放等技术,并结合Focus和CSP结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优化的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夹渣图像并计算夹渣率。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人工采集照片计算夹渣率的方法相比,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将检测精度从83%提高至97%,为夹渣图像检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白蕊,胡勇,金泽发,刘宏泉,闫志杰
      2024, 44(4): 477-483.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8
      摘要:根据现有夹渣图像的特点,提出基于YOLOv5模型的夹渣目标检测算法,以减少获取图像的角度、光源等不确定因素对测试结果所造成的负反馈影响,提高检测精度。利用Mosaic数据增强、自适应锚框计算、自适应图像缩放等技术,融合Focus和CSP结构,设计出基于YOLOv5的自动化识别夹渣图像和自动计算夹渣率的优化算法。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采集照片计算夹渣率水平的方法,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有效提高了断面夹渣图像目标检测的精确度,由改进前的83%提高至97%。  
      关键词:熔体质量检测;夹渣;YOLOv5;目标检测   
      25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针对大尺寸铝合金轮毂低压铸造中心浇工艺存在的轮辐处晶粒粗大和缩松等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双边浇工艺。他们运用ProCAST软件,对双边浇空冷工艺下的充型和凝固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有限元模拟。在模拟结果的指导下,研究者们进一步引入了水冷工艺,有效降低了双边浇工艺的缺陷。实验验证显示,在恰当的水冷条件下,双边浇工艺不仅能够消除轮辐处的缺陷,还能显著提升其力学性能。这一研究成果,为铝合金轮毂制造领域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案,有望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周振,卢德宏,何宇航,李向明,逯东辉,李贞明,刘建高
      2024, 44(4): 484-489. DOI: 10.15980/j.tzzz.2024.04.009
      摘要:为解决大尺寸铝合金轮毂低压铸造中心浇工艺存在的轮辐处晶粒粗大和缩松等问题,提出双边浇工艺,并采用ProCAST软件对双边浇空冷工艺下的充型和凝固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基于模拟结果,采用水冷工艺减小了双边浇工艺的缺陷,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水冷条件下,双边浇工艺能消除轮辐处的缺陷,提高力学性能。  
      关键词:低压铸造;铝合金轮毂;工艺优化   
      5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4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增材制造

    •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在金属粉末3D打印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激光功率对熔池尺寸及熔道形貌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团队采用离散元与流体体积相结合的方法,对IN718粉末的SLM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熔池尺寸逐渐增大,熔池连续性和尺寸均匀性增强。在特定工艺参数下(P=200 W,v=1.5 m/s),可获得最佳熔道形貌。同时,研究揭示了熔池演化和熔道形貌形成的机理,是由温度梯度引起的表面张力梯度与蒸气反冲压力共同驱动的。此外,他们还发现优化层间旋转角(θ=67°)可以降低熔道两端孔缺陷出现的概率。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该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谢文浩,李俊,周建新,计效园,殷亚军,张帅锋,段伟,段现银,党理想
      2024, 44(4): 490-494.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0
      摘要:采用离散元(DEM)与流体体积(VOF)相结合的方法,以IN718粉末的激光选区熔化(SLM)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研究了激光功率对熔池尺寸的影响,以及熔池演化和熔道形貌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增大,熔池尺寸逐渐增大,熔池连续性和尺寸均匀性增强,合适的工艺参数(P=200 W,v=1.5 m/s)会获得最佳熔道形貌;由温度梯度引起的表面张力梯度与蒸气反冲压力共同驱动了熔池的演化和熔道形貌的形成;优化层间旋转角(θ=67°)能够降低熔道两端孔缺陷出现的概率。  
      关键词:激光选区熔化;IN718合金;熔池演化;数值模拟   
      67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复合材料

    • 一项关于镁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团队以AZ91D镁合金为基础,结合10微米和10纳米两种尺寸的SiC颗粒,通过半固态机械搅拌法制备出单、双尺寸SiC颗粒增强的镁基复合材料。实验结果显示,当SiCp体积分数为2%时,10纳米SiCp/AZ91D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升了34.7%,达到198 MPa;屈服强度提升了46.7%,达到113 MPa;同时伸长率也达到6.4%。这一显著提升主要归功于纳米SiC颗粒的晶粒细化作用。断裂机制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裂纹主要沿微米SiCp-AZ91D的界面扩展。这项研究为提升镁合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马振星,游志勇,蒋傲雪,于杰,王彬
      2024, 44(4): 495-499.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1
      摘要:以AZ91D镁合金和平均颗粒尺寸为10 μm和10 nm的SiC颗粒分别作为基体和增强相,通过半固态机械搅拌法制备出单、双尺寸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结果显示,SiCp 体积分数为2%的10 nm SiCp/AZ91D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198 MPa,提升了34.7%,屈服强度达到113 MPa,提升了46.7%,伸长率达到6.4%,这主要由于纳米SiC颗粒的晶粒细化作用。断裂机制表明,SiCp/AZ91D复合材料裂纹主要沿微米SiCp-AZ91D的界面扩展。  
      关键词:SiC;AZ91D镁合金;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断裂机制   
      34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16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科学家们探索了添加不同含量Ce2O3对WC基硬质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采用无压熔渗法制备了WC基硬质合金,并发现WC在试验温度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解或溶解,同时熔渗过程中有新相生成,如C、W2C和Ni2W4C。研究表明,微观组织中板条状形貌的WC有利于提高硬度和抗弯强度,而适量Ni2W4C相则有助于提高冲击韧度。在Ce2O3含量为0.6%时,合金硬度(HRA)和抗弯强度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93.5和1844.7 MPa;而在Ce2O3含量为1.0%时,冲击韧度达到最高,为6.45 J/cm2。这一研究为硬质合金材料的优化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旭东,李秀兰,周新军,蒋啸,陈尧
      2024, 44(4): 500-50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2
      摘要:以不同的WC粉末(铸造WC、球形WC和细粒WC)和Ni粉作骨架成分,CuNi合金为黏接金属,采用无压熔渗法在1 200 ℃下保温1 h制备WC基硬质合金,研究添加不同含量的Ce2O3(0,0.2%,0.4%,0.6%,0.8%和1.0%)对WC基硬质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C在试验温度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解或溶解,同时熔渗过程中有新相生成,如C、W2C和Ni2W4C。微观组织中板条状形貌的WC有利于硬度和抗弯强度的提高,适量Ni2W4C相有利于冲击韧度的提高。当Ce2O3含量为0.6%时,合金硬度(HRA)和抗弯强度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93.5和1 844.7 MPa;当Ce2O3含量为1.0%时,冲击韧度最高,为6.45 J/cm2。  
      关键词:WC;硬质合金;Ce2O3;微观组织;力学性能   
      1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50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关于铜基摩擦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采用粉末冶金技术,成功制备了含有不同Ni含量的铜基摩擦材料,并深入探讨了Ni对铜基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通过MM-3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适量添加Ni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细化组织晶粒。这不仅降低了摩擦材料的磨损量,还增大了摩擦因数,特别是在Ni含量为2%时,摩擦因数达到了0.444。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速摩擦过程中,Ni能够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且均匀的氧化膜,从而增强了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稳定性。这一研究成果为摩擦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为未来高性能摩擦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建秀,尼炯,樊江磊,王铭鑫,张鹏程,周天畅
      2024, 44(4): 507-51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3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分别制备了Ni含量为2%、4%、6%的铜基摩擦材料,研究Ni对铜基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在MM-3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探究了不同Ni含量的摩擦材料随制动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i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细化组织晶粒。加入镍后,摩擦材料的磨损量降低,摩擦因数增大,镍含量为2%时摩擦因数为0.444。在高速摩擦过程中,Ni在材料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且均匀的氧化膜,增加了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稳定性。  
      关键词:镍;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硬度;摩擦因数   
      16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1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研究通过热压轧制复合法制备了组织致密、抗冲击性能卓越的Ti/Al3Ti叠层复合材料。研究人员不仅详细观察并分析了金属间化合物Al3Ti层中孔洞、裂纹等缺陷的形态与成因,还结合有限元技术深入探讨了这些缺陷对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缺陷会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进而影响其抗侵彻能力。这一成果不仅为提升Ti/Al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吴佳楠,张煌,梁壮丽,王锦涛,原梅妮,李耀明
      2024, 44(4): 511-515.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4
      摘要:基于热压轧制复合法制备了组织致密、抗冲击性能优异的Ti/Al3Ti叠层复合材料,观察并分析了金属间化合物Al3Ti层中孔洞、裂纹等缺陷的形貌与形成机理。结合有限元技术深入研究缺陷对复合材料的抗侵彻性能影响,分析了弹体侵彻复合材料的过程,揭示了复合材料在弹体冲击过程中各层能量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孔洞、裂纹等缺陷均会降低Ti/Al3Ti层状复合材料的刚度与强度,从而降低其抗侵彻性能。  
      关键词:热压轧制;孔洞;裂纹;抗侵彻性能   
      1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合金工艺

    • 一项关于铝合金流变压铸成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采用石墨质蛇形通道浇注复合流变压铸工艺,成功实现了半固态改性6061铝合金的流变压铸成形。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液态压铸和流变压铸的改性6061铝合金试样显微组织,发现流变压铸试样中的初生α-Al晶粒明显细化和球化,由粗大的枝晶演变为细小的球状晶或近球状晶。同时,研究还探讨了Si含量对半固态改性6061铝合金流变压铸试样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Si含量可以有效细化试样组织中的初生α-Al晶粒,并提升流变压铸试样的力学性能。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铝合金流变压铸成形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法和思路,也为铝合金材料性能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张荣晟,毛卫民,李乃拥
      2024, 44(4): 516-52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5
      摘要:采用石墨质蛇形通道浇注复合流变压铸工艺进行半固态改性6061铝合金流变压铸成形。对比分析了传统液态压铸和流变压铸的改性6061铝合金试样的显微组织;研究了Si含量对半固态改性6061铝合金流变压铸试样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液态压铸,半固态改性6061铝合金流变压铸试样组织中的初生α-Al晶粒明显细化和球化,由粗大的枝晶演变为细小的球状晶或近球状晶。增加Si含量可以有效细化试样组织中的初生α-Al晶粒,并提升流变压铸试样的力学性能,当Si含量由0.6%增加至2.6%时,初生α-Al的平均晶粒直径由58 μm左右逐渐减小至31 μm左右,抗拉强度由(107±4) MPa逐渐增加至(209±14) MPa,伸长率由2.2%±0.3%逐渐增加至5.5%±0.5%。  
      关键词:6061铝合金;半固态流变压铸;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23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4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研究团队采用新型多层电磁搅拌法对半固态Al-Zn-Mg-Cu合金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系统探讨了搅拌方式、浇注温度、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多层反向搅拌法为最佳搅拌方式,优化工艺参数为:浇注温度640℃、搅拌速率3000r/min、搅拌时间30s。在此条件下,合金能够获得具有良好晶粒尺寸和形貌的半固态浆料组织。多层反向电磁搅拌不仅增强了合金熔体的流动性,还提高了温度场和溶质场的均匀性,使得合金熔体紊乱程度增加,进一步改善了初生相的尺寸和形貌。此项研究为半固态Al-Zn-Mg-Cu合金的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了新方向,对合金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元浩,王连登,牛渊博,吴锦熙,陈明,赵洪全
      2024, 44(4): 521-52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6
      摘要:采用新型多层电磁搅拌法对半固态Al-Zn-Mg-Cu合金进行试验,研究了搅拌方式、浇注温度、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使用多层反向搅拌法最佳,优化工艺参数:浇注温度为640 ℃、搅拌速率为3 000 r/min、搅拌时间为30 s,该条件下能够获得具有良好晶粒尺寸和形貌的半固态浆料组织。采用多层反向电磁搅拌可增强合金熔体的流动性,提高温度场和溶质场的均匀性,使合金熔体的紊乱程度更高,改善初生相的尺寸和形貌。  
      关键词:多层电磁搅拌法;半固态加工;Al-Zn-Mg-Cu合金   
      1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8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关于Al-5Ti-1B晶粒细化效果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发现,作为Al-5Ti-1B中起细化作用的主要物相,TiB2的尺寸分布对晶粒细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克服传统氟盐法原位生成TiB2时尺寸分布难以控制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外加TiB2的方式,实现了TiB2尺寸可控的Al-5Ti-1B制备。通过细化试验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TiB2尺寸分布对Al-5Ti-1B在纯铝上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采用中值粒径较小的TiB2制备的Al-5Ti-1B在纯铝上的细化效果更为显著,相比传统方法,细化效果提升了近一半。这一发现为Al-5Ti-1B晶粒细化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TiB2尺寸分布,有望为铝加工行业带来更高效、更精细的晶粒细化解决方案,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程颖,洪涛,易浩,张鑫泽,杜明,张花蕊,张虎
      2024, 44(4): 527-531.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7
      摘要:作为Al-5Ti-1B中起细化作用的主要物相,TiB2的尺寸分布对晶粒细化效果有重要影响。采用外加TiB2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氟盐法原位生成TiB2时,TiB2相尺寸分布区间宽且难以准确控制和调整的问题,实现了TiB2尺寸可控的Al-5Ti-1B制备,并通过细化试验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TiB2尺寸分布对Al-5Ti-1B在纯铝上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的TiB2添加量和1.5 ℃/s的冷却速率下,采用中值粒径分别为2.5 μm和1.4 μm的TiB2制备的Al-5Ti-1B在纯铝上的细化效果相应为149.2 μm和137.0 μm,相比于采用氟盐法制备的Al-5Ti-1B进行细化处理时的275.6 μm分别下降了46%和50%。将TiB2尺寸分布向更为细小集中的方向调整将有利于Al-5Ti-1B细化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晶粒细化剂;Al-5Ti-1B;TiB2尺寸分布;细化晶粒;预测模型   
      11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73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关于Al-Cu合金铸造性能改进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Cu、Mg、Ag元素对Al-Cu-Mn合金铸造性能的影响,以期提升Al-Cu合金在复杂铸件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在Al-Cu-Mn合金中,随着Cu含量从5.5%提升至6.5%,合金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试样长度从598mm增加至918mm,热裂倾向也明显降低,热裂环宽度从20mm降至15mm以下。这表明适当提高Cu含量能有效提高合金的铸造性能。此外,研究还发现单独添加Ag元素能提升合金的流动性,但对热裂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同时添加Mg、Ag元素时,虽然形成的低熔点S-Al2CuMg相能进一步提升合金液的流动性,但可能会降低其抗热裂性能。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Al-Cu合金的铸造性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一研究成果为改善Al-Cu合金的铸造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其在复杂铸件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吴良玉,陈大辉,付玉,张将,洪晓露,朱秀荣
      2024, 44(4): 532-535.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8
      摘要:Al-Cu合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断裂韧度,但较差的铸造性能限制了其在复杂铸件上的应用。研究了Cu、Mg、Ag元素对Al-Cu-Mn合金铸造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Al-Cu合金的铸造性能。结果表明,在Al-Cu-Mn合金中,Cu含量从5.5%提升至6.5%时,合金的流动性试样长度从598 mm提升至918 mm,热裂倾向显著降低,热裂环宽度从20 mm降至15 mm以下。单独加入Ag时,能够提高合金的流动性但对热裂倾向影响不大。添加Mg、Ag时,形成的低熔点S-Al2CuMg相使合金液的流动性提升,但降低了抗热裂性能。  
      关键词:Al-Cu合金;热裂;流动性;Mg;Ag   
      49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关于激光熔覆工艺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成功地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最大熔覆厚度为1mm的Fe-Cr-Mo-C-B-Si非晶涂层,并深入探讨了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熔覆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熔覆层中的非晶相含量与激光能量密度密切相关,并且与熔覆层的性能呈正相关。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熔覆层的非晶相含量、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能量密度达到125.00 J/mm2时,所制备的熔覆层展现出最佳的耐磨和耐蚀性能。这一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细晶强化和非晶强化的共同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提升材料的耐磨和耐蚀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激光熔覆工艺在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拓宽了思路。通过优化激光熔覆工艺参数,有望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的非晶涂层,为工业生产和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董鹏飞,吴保磊,俞伟元
      2024, 44(4): 536-54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19
      摘要:采用同轴送粉激光熔覆工艺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最大熔覆厚度为1 mm的 Fe-Cr-Mo-C-B-Si非晶涂层。研究了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熔覆层非晶形成能力、微观组织、显微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中的非晶相含量与激光能量密度密切相关,与熔覆层性能呈正相关。随着激光能量密度增加,熔覆层的非晶相含量、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能量密度为125.00 J/mm2时制备的熔覆层具有最好的耐磨及耐蚀性能,这主要是细晶强化和非晶强化的作用。  
      关键词:激光熔覆;激光能量密度;显微硬度;耐磨性;耐蚀性   
      11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高温合金因其卓越的铸造性能和力学性能,成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复杂热端部件的理想选择。近期研究关注抽拉速率对热控凝固工艺制备的等轴晶合金热处理组织及高温高压下持久性能的影响。随着抽拉速率增加,合金显微缩松增多,晶粒尺寸和γ/γ′共晶减小,促进了γ′相的析出与长大。在1050℃和120MPa条件下,持久断裂寿命随抽拉速率增加而显著降低。分析显示,晶粒细化、γ′相筏排化程度增加、缩松导致微裂纹快速萌生,以及碎化碳化物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减弱,共同导致合金持久性能下降。这一发现为高温合金的制造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曹国强,沈煜乔,李钢,彭文雅
      2024, 44(4): 541-545.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0
      摘要:高温合金因其优良的铸造性能和综合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发动机涡轮叶片和复杂结构热端部件的制造。研究了抽拉速率对热控凝固工艺制备一种新型等轴晶合金的热处理组织及1 050 ℃×120 MPa条件下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抽拉速率的增加,合金的显微缩松含量增大,晶粒尺寸和γ/γ′共晶减小,促进枝晶干中γ′相的析出与长大。在1 050 ℃×120 MPa条件下,该新型等轴晶合金的持久断裂寿命随抽拉速率的增加显著降低。最后分析合金持久性能下降是由于合金晶粒细化,γ′相筏排化程度增加,缩松导致微裂纹快速萌生以及碎化的碳化物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减弱。  
      关键词:高温合金;热控凝固工艺;抽拉速率;热处理组织;持久性能   
      7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研究·合金性能

    • 有关热作模具钢H13表面激光熔覆制备高熵合金涂层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采用Al0.8CoCr0.23FeNixW(x=0,0.25,0.5,0.75,1)作为涂层材料,并深入探讨了Ni元素对组织结构、热稳定性及耐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Ni元素的加入,Al0.8CoCr0.23FeNixW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Ni的引入促进了μ-Fe7W6相的生成,这不仅增强了涂层的弥散强化效应,还显著提高了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即便在800℃高温下保温后,这些高熵合金涂层仍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其硬度(HV)在保温8小时后仍高于500。这一研究成果为提升热作模具钢的性能和应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未来,相关研究有望进一步推动高熵合金在耐磨、耐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发展。
      单华亮,陶美悦,庄文晨,曹志强
      2024, 44(4): 546-55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1
      摘要:以热作模具钢H13为基体,通过激光熔覆在其表面制备了Al0.8CoCr0.23FeNixW(x=0,0.25,0.5,0.75,1)高熵合金涂层,并研究Ni对组织结构及其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影响。结果发现Al0.8CoCr0.23FeNixW高熵合金组织结构随Ni元素的添加发生结构变化,Ni的添加促进μ-Fe7W6相生成,起到弥散强化作用,提高涂层的硬度及其耐磨性。在800 ℃保温后测试其涂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l0.8CoCr0.23FeNixW高熵合金涂层均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8 h保温后硬度(HV)仍高于500。  
      关键词:热作模具钢;高温磨损;高熵合金   
      37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6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一项关于7075铝合金中Fe含量影响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法,深入探索了Fe含量对7075铝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Fe元素后,显微组织变得更为复杂,包括α-Al基体相、T相、S相、Al7Cu2Fe、Al3Fe等多种相。尽管热处理过程对富Fe相的影响并不明显,但Fe含量的增加却显著改变了合金的力学和腐蚀性能。当Fe含量增加到0.3%时,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急剧下降。然而,当Fe含量低于0.3%时,合金的综合性能并未显著下降。这一发现为优化7075铝合金的性能,特别是在保持强度和抗腐蚀性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导。
      闫莹洁,吴名冬,肖代红,黄兰萍,刘文胜
      2024, 44(4): 551-558.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2
      摘要:通过铸锭冶金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7075铝合金,并对其进行了均匀化热处理、热挤压处理及固溶时效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性能及腐蚀性能测试,研究了Fe含量对7075铝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基体合金中添加Fe元素后,显微组织主要由α-Al基体相、T相、S相、Al7Cu2Fe、Al3Fe等相组成,且热处理不会对富Fe相有明显影响。随着Fe含量增加,合金的抗拉强度先减小后略有升高,均为540 MPa左右,伸长率逐渐减小,且Fe含量增加到 0.3% 时,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急剧下降。当 w(Fe) < 0.3% 时,合金综合性能无显著下降。  
      关键词:7075铝合金;Fe;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热处理   
      2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8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有关Mg-12Gd-4Y-1Zn试验镁合金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探索Zr含量对合金挤压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适量的Zr可以显著细化合金晶粒,并提升合金的室温抗拉性能。具体而言,当Zr的含量为0.9%时,合金的晶粒细化效果最佳,同时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也相对较高。而当Zr的含量增至1.2%时,合金的伸长率则相对较高。这一发现为优化Mg-12Gd-4Y-1Zn镁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韦皓博,陈洁仪,吴宗钢,阮世会,李晏,杨明波
      2024, 44(4): 559-563.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3
      摘要:基于Mg-12Gd-4Y-1Zn试验镁合金,研究了Zr含量对合金挤压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g-12Gd-4Y-1Zn镁合金中添加0.6%~1.2%(质量分数,下同)的Zr对合金组织中的第二相类型没有明显影响,但含Zr合金的晶粒被明显细化,其中添加0.9%的Zr后合金的晶粒细化效果最佳。此外,添加0.6%~1.2%的Zr也可以明显改善合金挤压后的室温抗拉性能,其中添加0.9%的Zr后合金挤压后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相对较高,而添加1.2%的Zr的合金挤压后的伸长率相对较高。总体而言,添加0.9%的Zr可以使Mg-12Gd-4Y-1Zn试验合金挤压后获得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关键词:镁合金;Mg-Gd-Y-Zn-Zr;晶粒细化;抗拉强度   
      13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1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应用·压力铸造

    • 关于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铸件结构及开发难点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和计算,合理设计了铸件的浇注和排溢系统,采用双向多支浇道实现快速充填,确保了铸件的外观和内部品质。针对吊耳处壁厚大、易产生缩孔的问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了嵌铸工艺,利用嵌件消除热节、减小壁厚,有效预防了缩孔的产生。这一成果为提升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铸件质量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侯丽彬,李静,王琳琳,间德海
      2024, 44(4): 564-567.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4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链条罩盖的铸件结构及开发难点,通过工艺分析和理论计算,合理地设计铸件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采用双向多支浇道实现快速充填,以满足铸件的外观及内部品质要求。针对吊耳处局部壁厚大、易产生缩孔的位置,使用嵌铸工艺。通过使用嵌件进行压铸生产,消除铸件局部热节,减小铸件壁厚,有效地防止铸件缩孔产生。  
      关键词:压铸模具;浇注系统;排溢系统;缩孔;嵌铸   
      30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 在汽车制造领域,采用免热处理铝合金制备车身一体化压铸件已成为研究热点。有专家在60000 kN以上压铸机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深入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压铸件内部品质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压铸件末端容易形成不良,导致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其中伸长率差异达到55%。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专家优化了铸造压力、压射速度等参数,提高了压铸件末端的致密性,进而提升了其力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优化后的车身一体化铝合金压铸件末端抗拉强度可达220 MPa,屈服强度达到110 MPa,伸长率可达8%,满足了整车使用要求。这一研究不仅为汽车轻量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铝合金压铸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赵继松,吴广坚,张慧军
      2024, 44(4): 568-570.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5
      摘要:采用免热处理铝合金在60 000 kN以上压铸机上制备汽车车身一体化铝合金压铸件,研究工艺参数对其内部品质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光检验压铸件内部品质,发现其末端容易形成不良,影响其力学性能。通过对比一体化铝合金压铸件近端与末端力学性能,发现由于尺寸大、铝液流程长,差异较大,伸长率差异达到55%。通过优化铸造压力、提高压射速度、增大高切点,延后低速高速转换点,铝液通过内浇口后快速对模具型腔填充,从而提高压铸件末端致密性,进而改善末端的力学性能。车身一体化铝合金压铸件末端抗拉强度可达220 MPa,屈服强度达到110 MPa,伸长率可达8%,满足整车使用要求。  
      关键词:铝合金;一体化;压铸;力学性能   
      38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应用·精密铸造

    • 一项关于钛合金熔模铸造型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针对型壳材料的传热系数、密度及比热容进行了精确测量,为型壳焙烧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关键参数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将传统凝固降温理论逆向转化,开发出熔模铸造型壳焙烧求解器,并建立了型壳高温焙烧过程的升温模型。这一模型能够实现对型壳焙烧过程升温与降温过程的全面模拟。此外,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基于铸件几何模型的型壳几何模型自动生成,并以钛合金铸造用复杂薄壁骨架型壳为研究对象,对其焙烧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型壳焙烧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型壳焙烧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在钛合金熔模铸造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型壳焙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支撑和理论基础,还为复杂薄壁骨架型壳的制造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温度控制方法。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有望推动钛合金熔模铸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金煜俊,李宁,廖敦明,陈宇豪,尹昊,郄喜望
      2024, 44(4): 571-576. DOI: 10.15980/j.tzzz.2024.04.026
      摘要:对钛合金熔模铸造用型壳材料的传热系数、密度及比热容进行了测量,为型壳焙烧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支撑;将传统凝固降温理论逆向转化,开发了熔模铸造型壳焙烧求解器,建立了型壳高温焙烧过程的升温模型,实现了对型壳焙烧过程升温与降温过程的模拟。基于铸件的几何模型,实现了型壳几何模型自动生成,并以钛合金铸造用复杂薄壁骨架型壳为研究对象,对其焙烧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型壳焙烧模型能较好描述其焙烧温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钛合金;熔模铸造;型壳焙烧;温度场;数值模拟   
      52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6466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25
    0